革命先烈紀念日暨青年節

三月二十九日

宣統二年 (一九一零年) 夏,  國父孫中山先生赴馬來西亞庇能 (檳榔嶼) 召開廣州起義之會議,史稱「庇能會議」。廣州大舉乃第十次起義,史稱「三二九廣州起義」,亦稱「黃花岡起義」。黃興、趙聲返港設立統籌部,  國父則赴歐美籌募經費。

宣統三年 (一九一二年) 陰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時二十五分,黃興率領革命軍選鋒約一百三十人,自廣州小東營機關出發,攻兩廣總督衙門。

既為中國同盟會之大舉,人數何僅若此?「選鋒」乃發難先鋒部隊之名,原定八百人,發難後,原計有新軍、巡防營、警察訓練所師生、會黨、民軍、海軍各路響應。至攻克廣州,黃興當領軍經湖南指武漢,趙聲領軍經江西攻南京。

然選鋒終以一百三十人獨力出征,作卵擊石,蓋末能統一及時集合。起義日期反復修改,從三月十五日,易三月二十八日,二十六日發電放棄起義,二十八日發電恢復起義,易三月二十九日半夜,再易三月三十日,至二十九日下午被迫倉促起義,造成各部措手與誤會。革命事業本於變幻險象中潛行,成敗繫機運。

三二九廣州一役,成仁人數與人名,不得其全。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名,指潘達微手葬烈士於黃光岡時所知人數,故民國十二年九月,胡漢民於黃花岡樹烈士碑,亦錄七十二位。惟歷年尚有補遺,民國二十年十月,胡漢民於黃花岡樹第二碑,補十三位。民國二十三年三月,鄒魯另樹「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碑,已錄八十六位。民國四十四年周天固撰「黃花岡革命史話」,再補列三十八位。革命志士隱伏於社會各階層,起義號嚮,各路進擊,來自各省各地,廣東、廣西、福建、安徽、四川、湖南、海外南洋等,成仁者自難考。

民國十年,鄒魯撰「黃花岡烈士事略」,恭請 國父序書,曰: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總督署之役為最。吾黨精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

史有循規,足導前路。寡可勝眾,仁可滅暴,志可裂石,德可補天。

民國三十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三月二十九日,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會議認為黃花岡烈士事蹟猶勝五四運動事蹟,乃定三月二十九日為青年節。民國四十八年 (一九五九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是日為「革命先烈紀念日」。

 

 

前因

晚清之際,列強兵臨中土,清廷屢戰屢敗,割地賠款,相繼踵接。有識之士,鼓吹自強變法。康有為、梁啓超於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九五年) 公車上書,光緒帝復於光緒二十四年 (一八九八年) 啓用康、梁及同調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僅行百日,慈禧命禁光緒,捕殺康、梁、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有溥。康梁逃赴海外,餘者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中國改革之路遂絕,革命之風頓盛。 

譚嗣同撰「莽蒼蒼齋詩」,龍沐勛題署

民國三十四年題署。
簽條文曰:
「莽蒼蒼齋詩二卷,乙酉春龍沐勛題。」
鈐印:「龍」

譚嗣同 (一八六五至一八九八年),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父繼洵,官湖北巡撫。著「仁學」、「莽蒼蒼齋詩」。譚嗣同以身殉國,作醒世晨鐘,嘗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吾中國數千年來,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有絕命詩曰: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遇難臨終,語: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撰「莽蒼蒼齋詩」內頁 

義和團繪製「天津城埋伏地雷董軍門大勝西兵圖」

光緒庚子孟秋 (一九零零年) 印製,此圖為法人舊藏,固有法人題誌。

光緒二十六年 (一九零零年) 義和團攻北京使館,招引英、美、法、德、俄、日、奧、義八國聯軍攻擊,京城陷,以辛丑條約息事。天下更知國事已不可為,當尋革命之途救國。

革命

國父孫中山嘗語:

「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國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會於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於是乃敢定中華民國之名稱,而公布於黨員,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義,而傳布中華民國之思想焉。不期年加盟者已逾萬人。支部亦先後成立於各省,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中國同盟會於東京舉辦成立大會

光緒三十一年 (一九零五年) 六月二十八日,同盟會舉辦籌備會於東京赤坂區檜町黑龍會內田良平宅。與會者七十餘人,融合湖南華興會,廣東興中會,江浙光復會眾多團體而成。當時推 國父孫中山為主席,訂立誓約。

同年七月二十日,中國同盟會舉辦成立大會於東京赤坂區靈南日人阪本金彌宅,三百餘人與會。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全體一致通過。黃興任執行庶務 (行政庶務組長兼副會長),為僅次 國父之領袖,時人以孫黃並稱。 

華興會會長黃興於同盟會成立前攝於日本 

國父孫中山暨黃興合署致白岩龍平函

函云:

「啟者:明日午後六時特治菲肴,
    藉商要件。鵠候
    駕臨。手頌
    大安。
    孫文、黃興謹啟。六月一日。
    席設愛文義路百號。」

白岩龍平 (一八七零至一九四二年),字子雲,日本人。居上海,實業家。創辦東亞聯盟,廣交中國名流。

國父孫中山 (一八六六至一九二五年),名文,號逸仙,廣東香山人。光緒四年 (一八七八年) 隨母至檀香山,先後於檀香山、香港、廣州求學,光緒十八年 (一八九二年) 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

光緒二十年 (一八九四年) 於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光緒三十一年 (一九零五年) 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於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自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九五年),先後聯合海外華僑與會黨及國內新軍,發動及領導多次武裝起義,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年) 三月又發動黃花岡起義。同年十月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各省代表於南京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推為臨時大總統。

民國元年一月一日於南京宣誓就職,二月宣統退位,辭職。民國二年流亡日本,翌年成立中華革命黨,發表討袁宣言。民國五年歸國,翌年抵廣州倡導護法。民國八年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翌年申討桂系軍閥。民國十年於粵取消軍政府,改設中華民國政府,就任非常大總統。翌年陳烔明廣州叛變,北伐軍回師。民國十三年督師討伐北洋軍閥,制定「建國大綱」,翌年病逝北京。著有「倫敦蒙難記」、「實業計劃」,輯有「總理全集」。

黃興 (一八七四至一九一六),原名軫,字克強,湖南善化人。光緒二十四年 (一八九八年) 肄業於鄂垣兩湖書院。光緒二十七年 (一九零一年) 赴日本留學,與留學生組織軍國民教育會於東京。

光緒二十九年 (一九零三年) 回國實行革命,於長沙創立華興會,任會長。又設同仇會,謀長沙起義,事泄被捕。獲釋後東渡,光緒三十一年 (一九零五年) 回國圖再舉,事敗。同年七月遇 國父孫中山於東京,暢論革命大計,遂於七月二十日成立中國同盟會。光緒三十二年 (一九零六年) 與 國父孫中山發動鎮南關之役,光緒三十四年 (一九零八年) 率革命軍進攻欽州。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年) 三月二十九日率革命軍進攻兩廣督署,事敗,史稱三二九廣州起義。興出走香港,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任戰時總司令,未幾各省響應。

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陸軍總長。翌年於南京任討袁軍總司令,事敗赴美。民國五年由美赴日,六月六日袁世凱病歿,歸國。然積勞成疾,同年十月病逝上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有「黃克強先生全集」。

主義

光緒三十一年 (一九零五年),中國同盟會軍政府宣言第三條曰:

「建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民國政府,凡我國民皆平等,皆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中華民國百年以來先烈先賢奮鬥之目標,至今未逮。 

國父於「民報」第壹號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國父領導全國志士菁英成立中國同盟會後,創辦「民報」,於鼓動風潮最具功效。國父云:「自有雜誌以來,可謂成功最著者。」發刊辭第二段,為三民主義最早文獻: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美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於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濫觴時代也。……今者中國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國父於「民報」第壹號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籌劃

宣統二年 (一九一零年) 夏, 國父赴馬來亞庇能 (檳榔嶼) 召開廣州起義之會議,史稱「庇能會議」。黃興、趙聲、胡漢民、鄧澤如、孫德彰皆赴會共商,籌募鉅款,為廣州大舉,此乃第十次之起義,史稱「三二九廣州起義」,亦稱「黃花岡起義」。黃興、趙聲遂返港設立統籌部,國父則赴歐美籌募經費。

國父於庇能會議告同志云:「一敗何足餒。吾曩之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今日吾輩雖窮,而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後,只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勇氣耳。」 

「庇能會議」後 國父赴美籌款時攝 

檳榔嶼 (庇能) 國父故居 

宣統二年 (一九一零年)「庇能會議」籌劃廣州之役 

檳榔嶼「庇能會議」舊址 

「庇能會議」之籌款通知書

庇能會議決定募款十萬元,作大舉經費,此乃國父發出之籌款通知。最後兩句云:

「中國興亡在此一舉,革命軍盡此一役也。」  

國父於庇能致檀香山同志函

國父於庇能致檀香山同志函
函云:「內地黨勢進步,一日千丈」 

「庇能會議」後籌款使用之收據

訣別

革命風起,志士雲湧,血戰專制之體,
劈建民主之國。生何足戀?死何足懼?
惟念蒼生社稷於刀光彈雨中!
孝難辭,情難捨,誼難了,
千言萬語,風塵中匆書訣別。
春秋已幾易?烽火又幾回?
依舊沾淚不平心! 

革命軍總司令黃興遺影 

黃興致馬來亞同志訣別書

黃興致馬來亞同志梅培臣、鄭螺生、李源水、李孝章暨鄧應章訣別書。

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年) 三月二十五日作。

書云:

「培臣、螺生、
    源水、孝章、應章各兄鑒:
    事冗無暇通候,
    罪過罪過。本日
    馳赴陳地,誓身
    先士卒,努力
    殺賊,書此以當
    絕筆。即頌
    籌安。弟黃興頓首。
    三月二十五日。」

鈐印:

「剷除世界一切障礙之使者」、「滅此朝食」。 

林覺民烈士遺影

林覺民 (一八八七至一九一一年),字意洞、抖飛,號天外生,福建閩侯人,妻陳意映。日本慶應大學學生,加入中國同盟會,黃花岡起義前撰稟父書暨與妻訣別書,成傳世名篇。攻督署後進至雙門底,遇敵力戰,受傷被執,年二十五成仁。 

林覺民烈士稟父書

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年) 臨刑絕筆書云:

「不孝兒覺民叩稟
    父亲大人:兒死矣!
    惟累 大人吃苦,弟
    妹缺衣食耳。
    然大補于
    全國同胞也。
    大罪乞恕也!」  

林覺民妻陳意映遺影 

林覺民烈士與妻訣別書,摘自維基文庫 

林覺民烈士與妻訣別書

書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殻?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順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 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思。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紙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一慟!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林文烈士遺影

林文 (一八八七至一九一一年),字時塽、廣塵、南散,福建侯官人,父鴻年,字勿村,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狀元。日本大學學生,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民報社」經理,「中興日報」編輯。攻督署出轅門遇敵,身先士卒,勇猛前進,中彈陣亡,年二十五成仁。 

林文烈士遺墨 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年) 春作

文曰:
「時有落花隨我行。
   辛亥春初,病裏無聊,
   濡筆書此。

   林文。」

鈐印:「南散」、「林文」。  

余東雄烈士遺影

余東雄(一八九四至一九一一年),廣東南海人,南洋華僑,出巨商之家。習拳術,精射擊,加入中華同盟會,與郭繼枚莫逆交。攻督署後出轅門陣亡,年十八成仁。 

郭繼枚烈士遺影

郭繼枚(一八九二至一九一一年),字繼梅、寄梅、繼妹,廣東增城人。南洋華僑學生,肄業壩羅育才學生,加入中國同盟會,與余東雄莫逆交,為國事反對成家。攻督署後退至大南門,戰至彈盡力竭,年十九成仁。 

余東雄烈士暨郭繼枚烈士致馬來亞同志訣別書

余東雄烈士暨郭繼枚烈士致馬南亞鄭螺生、李孝章、李源水暨各同志訣別書。

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年) 三月二十五日作。

書云:

「螺生、孝章 ,源水先生暨列位同志鑒:啟者,提別後安抵香江,克強、展堂、伯先諸君均藉會晤黨中健者,集中香港東南洋所回同志均與焉。

弟察同志熱誠,大堪嘉敬,惜舉動頗不秘密,忖南旋黨人裝束咸穿黃白斜紋衣裳,不啻表示洋客,而且三、五不等,結隊遊市。計省港相隔一水,吾人一舉一動,無不被奸探偵悉。尤可慮者,最近道路傳述,非曰今日攻城,則云明宵破省。風聲鶴唳,幾於草木皆兵,致令一種聞見錄述傳前非畏死亦非反對省垣商民,遷港遷澳,寫不盡恐慌形狀。

弟不將種之生命早已置諸度外。林君時爽及閩省三數同志,義腸俠膽,流露於淡吐舉止間。弟一見便崇拜不置,異日奮身殺賊,當推為先鋒。弟既屬克強君指揮,無論如何猛進,一往向前,誓無返顧,倘目的能達,與 公等羊垣握手,或有其時。否,則敵眾我寡,萬一失敗,雖戰賸我,繼妹,東雄二人,或受千鎗百創,手無寸鐡,猶必奮臂殺賊,死而後已。溫先烈生財之俠舉,弟殊崇敬。溫公為國先死,弟亦何敢偷生?前仆後繼,方顯吾黨中大有人在。視死如歸,弟之素志,但求馬革裹尸以為榮耳!從此或與先生長別。此函請作最後之永訣觀可也。先生倘以弟言為可採,以之留示吾黨後起,弟雖死猶生矣!此頌
公安。

弟余東雄、郭繼枚 仝上言。
叁月廿五日。」 

前夕

大陸淪陷,來臺文士遷徙各縣市。亡友張壽平先生工詩詞,師承龍榆生,時執教苗栗某小學,識廣東詩壇前輩杜鹿笙於垂暮之年。杜鹿笙,名宴,廣東籍,與晚清嶺南名詩人黃晦聞多有唱酬。嘗語壽平先生黃花岡起義前夕,革命義士假其廣州舊宅密謀。鹿笙性隱逸,其遺稿有憶黃晦聞、蔡寒瓊詩,兩友莫不傾向革命,足見同調類聚。黃花岡起義乃革命黨壯舉,運籌之經費、人才、軍火為歷年起義所未逮,廣州設置革命機關之數亦謂空前,多至三十八處,鹿笙舊宅當其中一處。鹿笙生平難考,唯以宅邸義助革命,群英出征前夕集會於斯,堪補史乘遺軼。余珍藏鹿笙手澤兩頁,片紙集字,彌足珍寶,民初幽光,追懷不已。

民國一百零九年十月一日,
宋緒康謹識於賦梅花館。

杜鹿笙貽張壽平詩箋之一

詩曰:

張子壽平以寒瓊遺稿示予,讀竟感賦。
友人示我寒瓊篇,
回首前塵意愴然。
水榭納涼疑泡影,
(昔年恆與儕輩集于寒瓊水榭)
桂林寄柬憶當年。
(集中有寄予詩,盛予買宅桂林事)
買山我愧虛偕隱,
(予夫婦築室桂林曰小浣花堂,
中有亭曰偕隱,今已無存)
避地緣慳益可憐。
翻羡君能先解脫,
不看國亂與兵連。
庚寅夏日。  

鹿笙杜宴作于臺灣。

鈐印:「杜宴」、「鹿笙」。 

杜鹿笙貽張壽平詩箋之二

詩曰:

讀晦公蒹葭樓遺集感賦。
偶從詩卷證前因,
應悔遊觀失故人。
北海園林慨蘦落,
南城車馬記逡巡。
淒迷舊夢縈今夕,
荏苒華年付刼塵。
最憶夜深池畔坐,
不辭風露集吟身。
(昔年時與晦公在故都北海
之濠濮間茗談,夜深弗去)

庚寅夏日。
鹿笙杜宴作于臺灣。

鈐印:「杜宴」、「鹿笙」、「手翻詩卷認生涯」。

起義

辛亥年陰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時二十五分,黃興率領革命軍選鋒約一百三十人,自廣州小東營機關出發,攻兩廣總督衙門。

既為中國同盟會之大舉,人數何僅若此?「選鋒」乃發難先鋒部隊之名,原定八百人,發難後,原計有新軍、巡防營、警察訓練所師生、會黨、民軍、海軍各路響應。至攻克廣州,黃興當領軍經湖南指武漢,趙聲領軍經江西攻南京。

然選鋒終以一百三十人獨力出征,作卵擊石,蓋末能統一及時集合。起義日期反復修改,從三月十五日,易三月二十八日,二十六日發電放棄起義,二十八日發電恢復起義,易三月二十九日半夜,再易三月三十日,至二十九日下午被迫倉促起義,造成各部措手與誤會。革命事業本於變幻險象中潛行,成敗繫機運。

數易日期主因有四:

一、三月十五日,温生才烈士自發刺殺廣州駐防將軍孚琦,同日吳鏡携帶炸彈於廣州碼頭被捕,清吏警惕,後更增兵戒備。
二、起義海外經費,部份延遲,而購自安南、日本之軍火,二十九日始能全部運抵廣州。
三、選鋒數百人香港出發,錯過二十八晚船班,祇能分乘二十九日早、晚兩班駛廣州。
四、二十九日晨,兩處革命機關被警察破獲,同日下午,又一機關遭被獲,十萬火急,刻不容緩,黃興遂當機決定下午五時二十五分起義。

黃興騎馬英姿

指揮三二九起義之革命機關外觀

革命黨人進攻督署路線及經過圖

黃興率選鋒攻總督衙門,每人穿短裝,紮褲腳,執手槍,揹炸彈,掛大刀,臂纒白布為識別。衙門前與數十名衛兵槍戰,入大堂,總督張鳴岐和眷屬已得密報逃逸。出衙門,與水師提督李準衛隊槍戰,黃興斷指輕傷,至此已犧牲一同志。選鋒遂分數小隊,所知黃興一隊,喻培倫一隊,徐維揚一隊,徐滿凌一隊。黃興一隊遇巡防營數百士兵,營官温帶雄,廣東人,擬投向革命,惜方言不通,誤認敵軍,選鋒方聲洞,福建人,舉槍擊斃温,援軍頓絕,宿敗不可挽。徐維揚率隊攻水師行臺,不克,旋攻軍械庫,不克。其餘選鋒激戰街巷,有戰死,有重傷,有被俘後成仁。喻培倫、徐滿凌等闖入米店,以米包作沙包,為四百清軍所困,激戰晝夜,敵火攻,突圍,又戰晝夜,僅三人突圍。三二九一役革命軍十數人生還外,餘皆成仁,三月二十九日始,四月一日終,血戰三日。

革命黨人進攻兩黨督署圖

成仁

三二九廣州一役,成仁人數與人名,不得其全。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名,指潘達微手葬烈士於黃光岡時所知人數,故民國十二年九月,胡漢民於黃花岡樹烈士碑,亦錄七十二位。惟歷年尚有補遺,民國二十年十月,胡漢民於黃花岡樹第二碑,補十三位。民國二十三年三月,鄒魯另樹「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碑,已錄八十六位。民國四十四年周天固撰「黃花岡革命史話」,再補列三十八位。革命志士隱伏於社會各階層,起義號嚮,各路進擊,來自各省各地,廣東、廣西、福建、安徽、四川、湖南、海外南洋等,成仁者自難考。

烈士最年長有羅聯、五十二歲,徐滿凌、五十歲,江繼復、四十九歲,最年輕有余東雄、十八歲,郭繼杖,十九歲。

生還有黃興、何克夫、朱執信、莫紀彭、徐維揚、鄭坤、李應生、鄭烈、熊克武、但懋辛、劉海卿、黃軼歐、胡國樑、柳聘農,所知十三位,或有更多,亦不可考矣。 

烈士被補成仁前遺影。右起:羅聯、饒輔廷、羅遇坤、陳亞才、宋玉琳、韋雲卿、徐滿凌、梁緯和、徐亞培等烈士

黃花岡安葬前烈士忠骸

羅家倫編「黃花岡革命烈士畫史」所記烈士生平之一

羅家倫編「黃花岡革命烈士畫史」所記烈士生平之二

羅家倫編「黃花岡革命烈士畫史」所記烈士生平之三

羅家倫編「黃花岡革命烈士畫史」所記烈士生平之四

羅家倫編「黃花岡革命烈士畫史」所記烈士生平之五

悼念

三二九一役後,清吏大搜革命黨人,烈士忠骸,曝骨履腸。潘達微,廣東籍,中國同盟會人,挺身奔走,籌款買棺,游說善堂,得紅花岡墳地一片,既葬忠骸,易地名為黃花岡,意秋菊傲霜,以彰志節。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墓全景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碑拓,胡漢民撰並書

家悴

烈士犧牲生命一刻,即家屬哀傷困苦之始。烈士何嘗不悉?林覺民烈士稟父云:「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與妻訣別云:「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妻陳意映兩年後亦哀慟抑鬱而歿。

民國三十一年,抗戰方熾,陳更新烈士妻王碧與林尹民等家屬,生活困頓,致函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政府鑒物價高漲,重新釐訂撫卹,並延長年限。當時婦女多無職業,夫死,家道一落千丈,固烈士之奉獻實綿延數十年,以全家之哀傷困苦求取中國之再興。

烈士家屬致函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來往文件之一

烈士家屬致函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來往文件之二

追憶

民國十年,鄒魯撰「黃花岡烈士事略」,恭請 國父序書,曰: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總督署之役為最。吾黨精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夀!」

史有循規,足導前路。寡可勝眾,仁可滅暴,志可裂石,德可補天。

羅家倫書國父語錄

民國元年五月黃興於「南京黃花岡之役週年紀念會」云:

「且烈士之死義,其主義更有足欽者,則以純粹的義務心,犧牲生命,而無一毫的權利思想存于胸中。其中如林覺民先生,科學程度極其高深,當未發動之先,即寄絕命書與其夫人,又告同人云:『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死事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其眼光之遠大,就義之從容,有如此者!」

黃興有輓黃花岡七十二烈士聯: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民國十九年三月胡漢民「七十二烈士的成仁就是成功」演講云:

「至於這一役後,全國人士,以及國民革命所受的影響,實在不小!自此全國人都知道大勢所趨,必須推翻滿清,大家也再不能守著以前不問政治,不負責任的態度了。連滿清的官吏之中,竟也有因此役而和革命黨表同情的。廖仲愷同志當時在吉林,事後告訴我們,吉林的巡撫某對於三月二十九的事,非常感動,深以我們的失敗為大憾。這一役實在築成了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不久武昌起義,才得於數月之間,全國響應,這是我們同志同胞所公認的。 總理曾說過:『革命者只有兩條出路:一為成功,一為成仁。』成功之內,若無成仁的意義,也不算成功。如有成仁的決心,雖然失敗,亦可以謂成功。三月二十九日死難的烈士,在表面上看,是失敗了,不過成仁而已,並未成功。但後來武昌起義的成功,既以此役振起民族的精神為基礎,那麼,武昌起義的成功,實在就是七十二烈士的成功。所以在歷史上看,七十二烈士既屬成仁之士,亦為成功之人! 總理自此役後常常耳提面命地對同志們講:『革命尚未成功,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許多先烈的犧牲精神。決不可因為革命上多少有一點進步,便以為有成可守,停頓不進。革命者只有終身努力,終身奮鬥,不能有一毫茍安或自私自利的心。不管是在做事或讀書,都要保持勿失革命的精神。如此,雖然後死,也有以對諸先烈。』民國十年 總理又為黃花岡烈士傳作序,序的大意也是說:我們革命革了這麼久,我們的主義依舊未得實行。以後大家要以先烈的犧牲精神,去努力奮鬥,使後死者無愧。兄弟現在謹述 總理所以紀念先烈的話,結束今天的報告。大家既屬後死的同志,都應深體此義,求無愧於所負的革命的使命。」

陳更新烈士遺影

陳更新(一八九零至一九一一年),字鑄三,耿星,福建侯官人。福州高等小學堂肄業,赴日本留學,回國入長門炮術學校。任教福建城南縣小學,參加黃花岡之役,與敵抗三日夕被執,從容就義。 

莫紀彭遺影,摘自莫紀彭先生訪問紀錄

莫紀彭(一八九一至一九七二年),字宇非,又名俠仁,廣東東莞人。廣東東莞師範學校畢業,黃花岡之役任第三隊選鋒隊長,武昌起義赴中山縣前山鎮首舉義旗,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辭官身退,創立心社,提倡世界大同。抗戰時期任中國國民黨史史料編篡委員會篡修,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赴臺。著「革命史藁」、「秀園詩稿」、「黃花血戰」等。 

莫紀彭行書陳更新烈士遺詩立軸

約民國五十年作。

詩曰:

料峭春寒動酒桮,劇憐貧病過花時。
傷懐愧比陳同甫,落魄何如杜牧之。
末路知交三尺劍,滿腔熱血兩行詩。
頭顱我載羞無價,三十當前好自為。
冠蓋紛紛盡沐猴,漫天陰霾動人愁。
由來留夢容成病,底事懷才總被羞。
入夢放歌思易水,上絃成調即涼州。
乾坤正氣消磨盡,昔日將軍有斷頭。

偶題。

蓬梗飄零又一年,祖生無計着先鞭。
燈前舊夢驚滇貴,酒後悲歌愴趙燕。
莫錯時光傷馬篋,無窮秋色起鳶肩。
滄桑有變心難易,依舊冰清與石堅。

寄友。

黃花岡烈士陳更新遺詩,
從烈士血戰殘生五十年。

紀彭淚筆。

鈐印:「黃花岡之役第三隊選鋒隊長」 

莫紀彭行書陳更新烈士詩句楹聯

約民國五十年作。

聯曰:

入夢有歌思易水,
上絃無調不涼州。 

題誌曰:

陳更新烈士黃花岡碑中年最少,
殉國日僅二十有二,生前華風奇節,
超群邁倫,摘其詩句為楹聯語。
曾隨烈士參加黃花岡戰。紀彭。

鈐印:「黃花岡之役第三隊選鋒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