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體國‧使於四方:沈大使呂巡先生事略,沈冬教授撰於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一月十二日

媒體

 

沈呂巡大使遺影

沈呂巡大使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十一月十二日生於臺北,當時國共內戰方殷,國府即將南遷臺灣,呂巡生於國運邅危之際,又與 國父孫中山先生同日生,因此小名為「國」,由此可見家人對他寄望甚高。

就讀建中時

呂巡為長子,自幼相貌俊秀,身形挺拔,舉止端方,入學以後成績優異,最獲親長寵愛,但自律甚嚴,總以為自己聰明不足,因此格外刻苦鑽研。呂巡是清代名臣、兩江總督沈葆楨 (一八二零至一八七九) 的六世孫;沈葆楨在清同治十三年 (一八七四年) 因「牡丹社事件」受命來臺,與日本交涉談判,隨後開山撫番、建城築路、增設臺北府、規畫鐵路電力、修建臺南「億載金城」礮臺,可謂是臺灣進入現代化的推手之一,呂巡名為「巡」,即取義於沈葆楨曾經巡防臺灣。沈葆楨的妻子林普晴 (一八二一至一八七三) 為林則徐次女,於太平天國戰亂中代夫守城,血書求援,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傑出女性。由於家族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呂巡自幼對政治、歷史深感興趣,而家中多位長輩任職外交界,擔任大使、公使,十六歲,已能辨識各國國旗國歌,熟知駐外使節傳略,決心繼承家族傳統,以外交為終生職志,即使目睹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邦交國紛紛斷交求去的外交橫逆,也始終不改其志。高中就讀建國中學,大學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今國立臺北大學) 法律系,畢業隨即考上政大外交研究所,服完兵役後又考取中山獎學金,赴笈美國長春藤名校之一的賓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深造,一九八一年以博士論文 Peking’s Policy Toward Taiwan in the 1970s: A Study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一九七零年代北京對臺政策的策略性研究》),榮獲國際關係博士。

呂巡在民國六十八年的「國建會」嶄露頭角,他在會中議論風發,各方矚目,媒體屢屢報導,隨即在報上發表專文,如〈反統戰與政治反攻——有感於國建會政治外交組的建言〉、〈對我外交工作的檢討與建議〉、〈論外交工作的研究設計〉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格局宏觀,擲地有聲的讜論,初生之犢,新硎初發,已展現了他不凡的視野和銳利的鋒芒。

呂巡 (右一) 與丘宏達老師 (右三)

獲得博士學位後,呂巡先跟著國際法權威、美國馬里蘭大學丘宏達教授擔任一年博士後研究,隨後進入外交部服務。外交部是呂巡畢生事業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專職單位。他的生涯可簡單分為兩個段落:一九八零年代起,主攻美國事務,二零零三年調任歐洲,進一步拓展了歐洲經驗,這也使得他成為中華民國外交官中,兼通歐美的難得人才。

一九八零年代與錢復大使、袁建生大使及國會組同仁

一九八二年,呂巡被延攬到「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現為「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國會組擔任諮議,當時外交部對美政策推展「國會外交」的新模式,呂巡年輕力壯,不辭勞苦,經常陪同美國國會議員和助理訪臺,四處參觀座談,為中華民國與美國國會的長久深厚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九八八年調回外交部任專門委員兼北美司第一科科長,一九九一年調任美國堪薩斯辦事處處長,一九九三年任美國代表處政治組組長、隨即又調國會組組長,一九九六年回國擔任北美司司長,至一九九九年又外派任駐美副代表一職。

向英國女王介紹臺灣蝴蝶蘭

在駐英代表處大門前

二零零三年,呂巡由美國轉派駐瑞士日內瓦辦事處處長,開啟了他的駐歐生涯。日內瓦是眾多國際組織所在地,如 WTO、WHO 等,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應對各個 NGO,呂巡因而進一步拓展了他的國際經驗和外交專業。二零零八年轉任歐盟代表及駐比利時代表,至二零零九年回臺接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二零一一年出任駐英代表、二零一四年轉任駐美代表,至二零一六年政黨輪替,在兩週之內匆遽交接,回臺退休。

與前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

沈呂巡的外交生涯長達三十五年,不論在美、在歐,在國外、在部內,也不論層級是低是高,他一貫的工作態度就是拚命三郎。新聞媒體評騭他的貢獻,經常提到的,如歐盟申根免簽證、將臺灣蝴蝶蘭推巧妙地推薦給不久前故世的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讓中華民國國旗飄揚在倫敦奧運、在「盟軍對日作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活動」中致獻有中華民國國徽的花圈,以致中共大使憤而離席,以及在美國華府雙橡園升起中華民國國旗等等,既捍衛了國家尊嚴,又增進了民生福祉。事實上,呂巡歷任駐美、歐要職,舉凡外交重大事務,幾乎無役不與,他的貢獻仍有待後人仔細爬梳整理,而他在外交工作上的金句,更值得摭拾整理。

編輯外交史料,維護法統傳承

二零一五年「盟軍對日作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活動」,中共官員抗議花圈上出現中華民國國徽,呂巡說:「(抗戰時) 每場戰役,每位犧牲的官兵,每位軍人帽子上都有這國徽,這是歷史事實。」一語讓中共官員灰頭土臉離席而去。許多人稱讚他整理外交史料,二零一一年出版《百年傳承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但他說,清末以來所有對外簽訂的條約,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等,都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典藏,出版的目的不只是歷史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兩岸之間彰顯了正統所在。原來這本條約集的出版,竟然具有法統傳承的重大意義,他的深意,今日還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呢?

華盛頓「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典禮」,美陸戰隊禮兵持國徽花籃

與陳納德將軍遺孀陳香梅

二零一五年元旦他在雙橡園升起國旗,美方對此頗有微詞,國內更多責難之聲,但他堅持雙橡園為中華民國產權所有,升旗典禮為內部活動,不應事事向美方報告,「你什麼都要問美國人,這樣不叫外交官,這樣叫做聯絡官。」他對國格的堅持,今日看來已如空谷跫音,難能而可貴了。

雙橡園元旦升旗

沈呂巡清楚了解外交工作並非只是國與國之間的高層談判,折衝尊俎、席上專對。外交工作更關乎庶民百姓的生活,由快樂旅遊的免簽,到人生遭逢重大困境時的助力。一位臺灣同胞三十餘年前,因家貧不得已將早產的女兒出養, 一九九五年呂巡千方百計協助找到了這位出養到美國的臺灣女孩,助他們一家團圓。更知名的是印裔英籍商人林克穎撞死送報生黃俊德的案子,林克穎遁逃英國,擔任英國代表的呂巡鍥而不捨協助在英國打官司,他認為傷害中華民國國民,「天涯海角都要追到你」,他的努力,也讓臺英之間的司法互助向前邁進一大步。每次愛丁堡法院開庭,呂巡都專程由倫敦到愛丁堡出席,顯示中華民國政府追究逃犯的決心。類此幫助小民的例子,在沈呂巡的外交生涯中並不少見。

與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

呂巡以脾氣急躁聞名,有「沈大炮」之稱,在立法院答詢時辭氣凜然,絕不退縮,連一向強悍的立委諸公也得另眼相看留意三分,他與立委的舌劍脣槍,幾被媒體記者視為立法院一道精采的風景線。曾有立委刻意挑釁詢問呂巡關於行政院推動「大嘴巴條款」一事,意欲激怒「沈大砲」當場開火,呂巡回答:「『偶語棄市』的年代不該再現。」意即當今不應再有箝制言論自由的情形。據說立委聞言,「啊」了一聲,茫然不解,記者也趕忙回去查字典,才了解這是出於西漢《史記》的典故。呂巡是有幽默感的,只是他的幽默,還得查字典才能理解,未免也太幽默了。

所謂「千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沈呂巡生來就是諤諤之士,在立法院的環境中,無法隨俗浮沈,與世俯仰,只能偶而開炮一下,偶而幽默一下了。

「沈大炮」的炮火,不只掃向立委,舉凡同事下屬,幾無一倖免。或許部分同仁也有怨懟之心,但理解的人,都知道他自律甚嚴,標準甚高,所以求好心切。他的嚴格要求,不只在行政管理上,舉凡公文電報信件,無不親自校改,絕不放鬆。呂巡年輕時曾說,他最欣賞「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的楊朱,他的理論是,既然不願意拔一毛利他人,自然也不需要他人拔一毛來利我了。且不論他的想法在哲學辯證上是否成立,這說明他的性格耿介,既不願麻煩別人,更不願占人家便宜。在他看來,公文電報信件的不完美,就是給人添麻煩,沈大砲開砲,不得已也。

二零一六年接受馬英九總統授勳

呂巡二零一六年由駐美代表任上匆匆卸任,回臺退休,仍然對外交工作不離不棄,經常在報端撰稿針砭時事,接受各方演講邀約,也接受中研院口述歷史訪談,並在臺大政治系兼課,講授外交史相關內容。他腹笥寬廣,口才便給,再加上多年實務積累,用於教學其實是學生之福,因此他的課程頗受歡迎。

早期的文章,發表於一九七九年,格局恢宏,豪氣萬千

同事好友都勸他儘快把數十年外交經驗寫成回憶錄,以他的親身經歷,加上他博古通今,嫻熟於外交史,如能撰寫成書必然是名山之作,足以流傳後世,呂巡也頗有意願,誰知二零一九年初猝然中風,從此,他失去了無礙辯才,失去了生花妙筆,也失去了長篇論述的能力。

最後一篇文章,發表於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關心國事,數十年如一日

病後一年,呂巡重拾寫作,將經歷中自成段落並與時事相關的回憶撰寫發表,即使身旁親友看得出他體力日漸衰弱,腦力慢慢枯竭,他仍非常努力斟酌主題,查閱資料,寫成一篇又一篇的時論。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猶如「膏火自煎熬」,他慢慢熬煉著自己,終至油盡燈枯。最後一篇文章談中共二十大之後的外交事務,〈也談中共外交的新舊班底〉,一百一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見報。當時他的身體已經極為虛弱,氣喘、水腫,不能進食,早已不復舊日瀟灑,但是,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勇者沈呂巡。

呂巡於一百一十一年十二月十日因心臟衰竭,不支倒下,當時已無呼吸心跳,送至新店耕莘醫院,在加護病房急救二十餘天,期間曾稍微恢復意識,沈大使夫人聽見,他最後呢喃的三個字竟是「外交部」,念茲在茲,深情至此。

懷抱著滿腔的外交理想和實務經驗,沈呂巡來不及寫下他精采的一生,於一百一十二年一月六日清晨七時溘然長逝,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也留給親友同事無盡的哀慟。

埃及金字塔前的全家福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
不辱君命,可謂士矣。